1月26日,是中国航空工业运-20型大型运输机首飞11周年纪念,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研发的首款最大起飞重量超过200吨的大型飞机,运-20型运输机对中国航空工业可谓意义非凡。且目前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空军运输航空兵战役运输机的主力机型,伴随着运-20型运输机面世,中国航空工业系统在中、大型飞机的研制领域捷报频传,ARJ-21、C919等民用客机型号纷纷投入商业运行。
那么,中国的大型飞机之路究竟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目前我国航空工业在大型飞机的研制领域处于怎样的水平,未来又可能走出怎样的发展道路呢?
大伊万的观点,中国航空工业系统(包括航空工业和中国商飞两个公司,特此标注)在大型飞机的研发道路上,走过了七八十年代的艰难起步,九十年代的反复探索,本世纪初的缓慢发展和目前的初见成效这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艰难起步,以上飞的运-10项目为代表。记得大伊万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正好赶上了ARJ-21项目国务院立项,网上又把运-10项目给翻了出来几波人吵的昏天黑地。一些人认为运-10项目最终被放弃自有其历史因素,另一些人则认为运-10项目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可当作特种机使用、为中国的大飞机事业争取十到二十年的时间等等。吵到后来还引出了阴谋论,认为运-10客机无果而终是内外勾结打压中国民机工业云云。
其实后来随着资料逐步披露,运-10型客机只能被称为是7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基础相当薄弱的情况下,不得不走过的弯路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吧。毕竟无论是从整体设计上,还是从结构设计上,还是从飞控、航电系统模块设计上,运-10飞机都差的实在太远了,这些差距不仅让运-10飞机的性能远远赶不上美国在50年代首飞的波音707型飞机,甚至在飞行了100多小时之后连基本的飞行安全都保证不了。
这决定了,运-10飞机如果转为民用,在使用成本上没有一点竞争力可言,没有一点民航公司会购买这种飞的越多亏的越多的飞机,如果军用或只作为专机使用,可能这飞机连安全性都过不了关,而如果要解决安全性问题,就必须持续投资,投资十余年左右才有机会见到成效,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来说,代价太大了。因此,运-10飞机最后没有下文,也算是那个时代一个无奈的缩影吧。
在运-10飞机结束后,中国的大飞机事业,进入了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反复探索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整个航空工业系统没有新的大型飞机研制项目,只是在运-7型飞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新舟-60支线的基础上研制了带全气密货舱的运-8C中型运输机。
飞机组装项目,前后在运-10的生产厂房里组装了35架飞机,其中中国民航接收了30架,5架返销美国环球航空公司。9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还在和麦道公司洽谈,在中国制造比较新的MD-90飞机,结果由于波音和麦道公司合并,麦道产品线被波音废弃而半途而废。最后,中国航空工业还提出过与日本,韩国联合研制支线客机的计划,计划代号AE-100“亚洲快线”,这一项目一度引起了波音和空客的兴趣,波音试图让波音737-600变成AE-100的贴牌产品,而空客也推出了基于A320的构型(最后变成了A318),由于诸多因素,项目最后无果而终。
总的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航空工业推进的多个民用飞机项目,基本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拿出的成品不多,这是受到中国航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所限的结果。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呢,这些不太成功的民机研发制造项目,也为我们积累了经验。
中国中/大型飞机第一个真正成功的项目,当属本世纪初开始研发的ARJ-21支线客机,相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研发的运-10,ARJ-21无论是在研发体制上,还是在整机性能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在研发体制上,确立了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后来在2002年改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抓总领导的研发体制,做到了研发力量高度集中统一,强化了研发技术力量,提高研发效率;在整机性能上,ARJ-21的诸多分系统都采用了国内外先进装备,做到了本世纪初的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打通了全球供应链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了整机的先进性和竞争力;在实际运用上,ARJ-21在2008年成功首飞,2015年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许可证交付用户,截止2024年初已经交付超过120架,总产量超过130架,机队利用率和日飞行小时数,平均故障率等都达到了国际同种类型的产品的水准,意味着ARJ-21飞机在走了二十余年后,确实获得了完全成功。
在ARJ-21-700项目获得成功后,中国航空工业(航空工业、中国商飞)算是彻底打通了大型民用/军用飞机研制的任督二脉了,接下来就带来了大型飞机型号的大爆发。比如航空工业系统的运-20型运输机,就是在2009年正式明确研制单位的,而中国商飞的C919型客机也是在同一时刻明确了研制单位的,其后,中国大飞机的研制之路更是势不可挡,2013年1月26日,运-20大型运输机首飞成功,2017年5月5日,C919干线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而在前一年的2016年6月15日,运-20型大型运输机首批量产型飞机已经交付部队使用,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在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大型飞机研制之路之后,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大型运输机、干线客机的自主研发道路上,终于能算是“初见硕果”了。
对于目前的中国大飞机工业来说,大伊万认为,咱们现在的状态,能算得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比上的话,在民用飞机工业领域,我们相比美国和欧盟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毕竟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有很大的可能性在很长时间内,我们都无法望其项背。但是,我们相比巴航,庞巴迪之类的航空工业公司,最起码可以有干线客机这条产品线最起码已经真正开始商业运营,且燃油经济性相对较好。正因为有了C919,我们大家可以在各主要民用航空工业强国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在军用大型飞机领域,因为运-20的存在,我们的地位要高得多,毕竟运-20的先进性有目共睹,也就C-17A的性能要更好一些,俄罗斯的伊尔-476并无法和运-20相提并论。至于欧洲,巴西,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目前根本拿不出类似的大型运输机型号,因此在军用200吨级大型运输机领域,我们现在是妥妥的坐二望一了。
其一是尽快铺开C919客机的规模化商业运行,目前还只有东航的那几架,而且貌似商飞的交付计划一直到2030年才能做到一年交付100架左右,这个交付数量确实有些太低了些,尤其是在波音和空客面前;
其二是推进我们自己的大型宽体客机项目,也就是目前终于走上正轨的C929项目,这一个项目是我们的民用飞机工业实际做到和波音、空客在技术和产品线上并驾齐驱的项目,是C919项目之后的第二个战略性项目;
其三是在军用大型飞机领域,启动类似于安-124和C-5大型运输机的研发项目,这一项目主要解决的是军用战略级运输机的空白问题,也是中国空军真正具备跨洲际投送能力的关键装备,战略意义同样十分重大;当然了,除了这几个型号,诸如C919型号的系列化发展和深度技术改进,诸如运-20型大型运输机的系列化发展同样十分重要,可以将中国的大型军用、民用客机型号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向两侧拓展,继续完善我们的军用、民用飞机产品线和适合使用的范围等。
总而言之,在经过了数十年的筚路蓝缕后,我们的大飞机工业,已经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刻,接下来我们的路必然会越走越顺。当然了,相比在高铁,电动车等领域的弯道超车,大型民用飞机工业上,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深耕这一市场已有数十年之久,可谓是根基异常深厚,同时还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我们要实际做到三分天下,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二十多年的时间,才能重铸国际民用飞机市场的战略版图,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