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动态

Company News媒体动态

翱翔生命线——浅述航空医疗救援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米乐m6平台    发布时间:2024-11-27 13:30:34

  近日,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导,北京保护健康协会主办、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环天国际救援中心承办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24年国家级专业航空医疗救援高级研修班圆满结束。

  研修班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授课,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航空等领域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齐聚一堂,一同探讨航空医疗救援的前沿技术和实践经验。

  近年来,随着航空医疗救援领域的发展进步,关于“空中ICU”“空中救护车”生死时速、挽救生命的报道层出不穷。这预示着慢慢的变多的急重症患者能够借助这一高效救援手段获得及时救治,但同时,航空医疗救援仍面临着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与需要突破的瓶颈。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传统的应急救援方式往往难以及时到达现场。所以,全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事业,建立健全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对于快速提高我国应急救援综合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航空工业发展都具有着重要意义。”原国务院参事、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曾多次在国家重大灾情、事故中做出详细的调查处理工作,在授课一 开始便指出了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事业的多重重要意义。

  航空应急救援一般来说包括快速侦查灾情、紧急运输人员物资、紧急医疗救治和空中搜索追捕等方面,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突破空间障碍能力强等突出优势。

  其中,航空医疗救援特指使用航空器为患者进行的医疗救治和运送服务,如:现场医疗救治、医疗转运、医疗力量投送和医用物资及运送等,需由专业医疗救援飞机、医疗机构、专业医疗团队和航空承运人协作完成。其目标是尽可能排除交通、距离、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缩短抢救转运时间,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没有航空救援的救援行动在多数场景下为低效救援。”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科研处处长魏建民在授课中讲道,据德国卫生部门统计,从交通事故发生到对受害者实施救护,地面救护车平均用时40分钟,直升机则缩短至8分钟,相当于直升机每出动10次,就能多挽救1个生命。

  目前,航空医疗救援机型最重要的包含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机型选择需参考患者伤情与航行里程数。

  直升机具有较高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有效的进行低空飞行和悬停作业,最大飞行里程半径一般不超过600千米,同时机舱内较为狭小,搭载人员及设备有限,目前大多数都用在医疗急救或省内的城际间患者转运。而固定翼飞机的航程能达到10000千米以上,通常用于中远距离患者转运。

  美国模式为按需导向进行体系布局,着重覆盖人口聚集地和主要交通网络,全美共有三百余家专业的航空医疗救援公司,机队规模超过400架,能给全国84.5%的人口提供20分钟抵达救援;

  日本模式为政府主导建设的运营模式,从1999年到现在,日本已构建覆盖全国的直升机救援网络,所产生救援费用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

  德国模式为发达的院前救援模式,坚持推行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拥有健全的空中救援网络,国内任何位置在15分钟内都能够获得航空救援服务。

  相较于国外,国内航空医疗救援起步较晚、发展尚未完善,仍难以满足巨大的应急救援需求,在硬件和软件方向均存在瓶颈。

  2008年被航空业内普遍视为我国航空救援发展的元年。在那一年的汶川地震中,暴露出了我国航空应急救援存在装备少、通航机场少、应急救援队伍少等问题。随后,27名航空航天领域的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递交了关于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议,受到中央格外的重视并开始做有关部署。

  闪淳昌认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航空救援体系基本形成,具体体现为: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航空器初具规模;现有军民航机场基本形成了具有综合服务、转运和起降保障功能的航空服务基地网络;以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森林航空消防、海上救助、警务航空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民用航空共同参与的航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初步建立。同时,航空法规和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及针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超轻型运动航空器适航管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和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正在有序推进。

  据魏建民介绍,国家目前在河北、黑龙江、湖北、广东、四川、甘肃6个省份建设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打造区域航空救援基地、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库和精锐突击力量,满足区域性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需要。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以称为对中国航空医疗救援能力的一次‘检测’”,曾参与北京冬奥会医疗服务工作的齐士明讲道。按照国际雪联和北京冬奥组委的要求,直升机5分钟内需飞抵赛场,15分钟需完成医疗运转。面对这样严苛的要求,中国不仅出色完成了任务,还取得多个历史性突破: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冬奥医疗救援直升机保障团,突破了中国不具备直升机雪上救援能力的困扰;中国成为奥运史上直升机转运速度最快的主办国,实现了在延庆赛区8分钟、张家口赛区7分钟将患者转运至定点医院,远低于原定的15分钟标准。

  在航空装备方面,国产直升机开始步入市场发挥作用。国产直升机“吉祥鸟”AC311A自2022年10月起配合吉林大学第三医院,先后执行航空医疗救援、医疗专家转运、重要器官运输等任务,已安全飞行逾300余小时,实现了国内空中医疗救援常态化运行。瞄准应急救援领域的AC332直升机配备蛤壳式后舱门,使得救援担架可以直接从机舱尾部推入,滑橇起落架将充分满足野外着陆场地开展救援工作的需求。

  对于患者来说,使用航空医疗救援意味着能更快速地获得救助,而进行一次航空医疗救援需从风险评估、转运工具选择、航线申请等方面做综合评判与操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要的挑战在于高昂的成本。当前,直升机每小时的飞行成本大约在3至7万元之间,而固定翼飞机的费用更是飙升到每小时7万元左右。对于未购买商业保险的民众而言,这样的价格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大部分人都难以承受,进而限制了这一高效救援方式的广泛应用。

  其次,标准化建设的滞后也是一大障碍。我国航空医疗救援领域的标准制定尚处于初步阶段,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缺失,使得救援在流程、服务的品质等方面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影响了整体救援效率和服务质量。

  空域开放问题也严重制约了航空医疗救援的发展。受制于紧张的空域资源,现在直升机在救援时常面临无法及时起飞或降落的困境,导致救援时效性大打折扣。

  此外,人才教育培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在直升机上进行医疗救援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飞行员需要具备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而医务人员则必须同时掌握航空和医疗两方面的专业相关知识,以确保在复杂环境中准确、高效地进行救治,需要加大综合培养力度。

  最后,医疗设施取证也是一大难题。为了确认和保证搭载医疗设施的航空器能够安全、合法地执行救援任务,一定要满足当地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适航认证要求。这一过程繁琐且复杂,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的专业航空医疗救援飞机为例,其配备全套应急医疗救援设备(EMS),并获得了欧洲航空安全局、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中国民用航空管理局的认证,可以前往世界各处执行任务,但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并不多见,反映了医疗设施随机取证工作的艰巨性。

  经过一系列灾难的严峻考验,我国应急救援体系正稳步迈向转型之路,从侧重灾后补救转变为强化灾前预防,日益聚焦于日常防灾救灾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航空医疗救护作为灾害应急响应体系中的生命守护者,其重要性愈发凸显。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相信航空医疗救护将积极融入并强化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不仅在提升救援效率与覆盖面发挥作用,更将成为中国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的又一生动写照。



上一篇:众多笔直起降固定翼fpv无人机预售:最大飞翔速度28ms2498元 下一篇:海洋最新资讯-快科技--科技改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