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的中国军工,已确定进入了勃发期。因此近些年来的每一次展会都会是中国军迷的一场盛会。ZN-1倾转旋翼机以全比例模型的形式参加了本届天津直博会上,并收到了广泛关注。
ZN-1倾转旋翼机体型不大,仅仅是一款轻型双人旋翼机而已,参展的也仅仅是全比例模型。但是ZN-1倾转旋翼机应用前景极其广阔,军事化应用大有可为,该型飞机的技术路线,也直指美国重金研发的HSVTOL高速倾转旋翼。
ZN-1倾转旋翼机的旋翼倾转方式与美国的V-22鱼鹰属于同一技术路线,都应用了整体旋转式的发动机布局,螺旋桨可折叠。但是ZN-1的尺寸很小,机体极其紧凑。仅能乘坐两人,最大起飞重量恐怕都没有小巧玲珑的直-9大。
展板显示,ZN-1倾转旋翼机可通过更换机体模块和动力单元,在整体设计改动最小的前提下,实现多用途兼顾经济性。
然而ZN-1倾转旋翼机是以全比例模型参加直博会的,并且被摆放在了航空工业的创新展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ZN-1倾转旋翼机是不是已经开始生产技术验证机都需要画一个问号。
但是国产倾转旋翼机以全尺寸模型的方式登陆直博会本身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我国倾转旋翼技术已取得突破,也显示出我国很看重倾转旋翼机的发展,不然何必推出这样一款核心用途可能是观光、旅游的倾转旋翼技术验证机呢?(内部空间都不一定有大点的摩托车大,除了用来玩还能干啥?一个担架都塞不进去)
ZN-1体型比较小倒是非常正常,毕竟万事开头难,有了1之后才好有之后的0不是吗?
ZN-1平台的发展的潜在能力是非常大的。ZN-1采用了MV-22同款的发动机整体倾转技术,而非类似于V-280的发动机与旋翼分离,发动机固定,旋翼转动的两节式发动机短舱设计。V-280路线能够降低飞控设计难度,提升设计可靠性。如果想要降低风险的话,理应学习技术风险更低的V-280而非V-22。
V-22的设计思路固然有无法设置定子,飞控难度大,活动部件多等缺点。但是贝尔设计的巡航速度高达740公里每小时(400节)的HS-VTOL高速倾转旋翼机,发动机短舱设计仍旧是V-22同款的整体旋转式发动机短舱,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整体旋转式发动机短舱可能更为适合高速飞行。
V-22的机身短而粗,HS-VTOL与ZN-1的机身却都相当纤细,机身宽度仅仅有一人宽,这显示ZN-1采用了串联双座设计,而非直升机常用的并联双座设计。有理由认为ZN-1优化了气动布局以适应高速飞行。
并且正常状态下无论是旋翼机还是直升机的旋翼折叠方式,都应该是让旋翼归于一处,以减少空间占用。但是ZN-1不一样,ZN-1的旋翼折叠方式与HS-VTOL一样都是向后折叠,而非V-22同款的合拢手指式折叠。
再结合ZN-1倾转旋翼机可“通过更换机体模块和动力单元,在整体设计改动最小的前提下,实现多用途兼顾经济性。”的描述。有理由认为ZN-1具备升级为高速无人倾转翼机的潜力。
可更换机体模块的设计,不仅意味着ZN-1倾转翼机可以无人化。更意味着ZN-1,能够以牺牲机内空间为代价,调整后机身设计设置发动机进气道,并安装一台500公斤至1吨推力的喷气式发动机。动力单元可更换设计意味着ZN-1可以换装进一步减阻修形的螺旋桨转轴罩。
并且ZN-1的最大起飞重量明显小于4吨,美国的HS-VTOL无人机方案最大起飞重量正好是2吨级。是否有理由认为ZN-1发展趋势直指2吨级的HS-VTOL无人机呢?而具备直升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以及堪比A-10的最大飞行速度的高速倾转旋翼机的军事化应用前景真的是太广阔了。随叫随到且能在战场上空站桩输出的无人机谁不喜欢?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ZN-1的机身上竟然有着E-VTOL的字样。E-VTOL显然是在强调ZN-1是一款纯电倾转翼飞机。但是ZN-1的发动机短舱上发动机进气道可是明显至极,纯电动飞机用得着这玩意?